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0oxs.com

第759节(4 / 4)

加入书签

时间,便还有再度启用的机会,北伐时东路军主帅就是明证。

但自开宝北伐结束后,赵匡胤也基本进入彻底养老的状态,不管明面上如何,旁人如何看待,在刘皇帝这里,是选择彻底弃用赵匡胤的。

也是多方原因造成了,一是赵妃进了东宫,还生下太子唯一的儿子;二则是赵匡义,刘皇帝要用他,就必然要限制赵匡胤,兄弟父子同朝,在大汉并不少见,比如吕胤、吕端兄弟,比如名噪一时的窦氏五龙,但他们都是文臣,没有可比性。

第三,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历史”因素。过去的刘皇帝,自信乃至自负,自觉能够执掌乾坤,驾驭群豪,管你什么“帝王将相”,都敢大胆去用,并且一定程度上做到用而不疑。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那种心理也在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怀疑,是多虑。对刘皇帝而言,赵氏兄弟自然是最值得怀疑的对象,毕竟以“史”为鉴。

皇帝老了之后为什么会多疑,不只是心态上的变化,也在于身体的老,这会让他觉得自己的掌控力不足了,甚至怀疑自身。越是英明之主,就越是如此,过去的自信,到了晚年,也往往变成自负。

刘皇帝似乎也渐渐在朝那个方向发展,而闲下来的他,多思多虑,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这些。

刘皇帝保持着警惕与怀疑,结果便是赵匡胤的政治生涯基本走到了头,哪怕地位显赫,影响力犹在,身上还兼着内阁大学士之衔,都没有意义,没有实权,也就难称大丈夫。

对于这样的境遇,若说赵匡胤心里没有想法,没有一点怨言,那也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素有壮志的豪杰来说,早早地被束之高阁,无处施展,堪称悲剧。

崇政殿,赵匡胤恭恭敬敬地退出,迈着缓慢的步子,从御阶上走下,离宫而去。脸上还带着少许明显的醺意,但脚步很稳,表情间则透着少许的苦闷,叹息都是无声。

刘皇帝又找他来喝酒了,虽然赵匡胤好酒是出了名的,但与皇帝对饮,是越发苦闷,越发乏味,也越发忐忑了。

事实上,赵匡胤这几年也是颇觉郁闷,自我审视之时,也难免陷入自我怀疑,他很疑惑,那么多功臣勋贵,皇帝为何独独针对自己。

如果说过去,刘皇帝所有的忌惮与戒备都掩藏在心理,那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已然有些显露痕迹了,旁人或许无从所知,但赵匡胤自己是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有一段时间,赵匡胤觉得只是刘皇帝在打压约束勋贵集团,毕竟他也算是勋贵之中的牌面人物,但后来发现,真的只是在针对他赵匡胤。而这份针对,于赵匡胤而言,也确实有些沉重。

赵匡胤始终难以释怀的是,论功劳,论资历,论威望,勋贵之中,他都不是独一份,如果没有开宝北伐的统帅履历,他的声望则还有低一等,至少无法同慕容延钊、柴荣比肩膀。

若说是外戚的身份,仍旧活跃在大汉军坛政坛上也是不少,高怀德前不久才调任安东,给秦王刘煦做副手。而论出身,论战绩效,赵匡胤都不觉得自己能盖过高怀德。

而仔细回想过去,赵匡胤也发觉了,刘皇帝对自己一直都是格外关注的,从一名禁军的中低级军官,被提拔为侍卫班直,后来更是多次提拔,委以重任,其中的破格越级,原本可以当作刘皇帝爱才,但如今看来,根本原因还是那份特殊的“关注”。

当初忌惮郭威,早早让其卸任归养,这可以理解,毕竟那时刘皇帝的地位还不算稳固,对所有的开国功臣,都使了手段。

就是有当代卫公、英公之称的慕容延钊和柴荣,他们的名望总高过自己吧,刘皇帝却始终表现出信任。

这也是赵匡胤最为不解的地方,他赵匡胤何德何能?

当然,赵匡胤不知道的是,如果柴荣身体好一些,又或者再多活个几年,那日子不会比他好过多少……

≈lt;div style=≈ot;text-align:center;≈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