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0oxs.com

111 定陶冤句令不同(2 / 4)

加入书签

这个就烦,叹了口气,说道:“前时我已遣兵三千,去到乘氏了;曹公令我佯援昌邑,我又令杨章领郡兵千余往去,未料杨章大败身死,千余郡兵,或死或逃,收揽於今,也只收回了百余。我郡兵总计不到万人,前前后后,已用掉了半数;现在不过还有四千余罢了。孙策现领豫州兵,游弋於济水南岸,胁我定陶,我总也得留些兵马自卫吧?

“曹公一张嘴,就问我要兵马三千,我如何能遣三千卒与他?

“要兵也就算了,还有那军资粮秣。故兖州刺史刘公山讨黄巾的时候,已经从各郡搜刮了一通,充作军用;李乾部久驻廪丘,泰半的军需又都是从我济阴出,我济阴再富,现下这个世道,小民连饭都吃不上了,又哪里有那么多的赋税可收?连番缴纳,早已快是穷得府库干竭了!我又从哪里给曹公搞那么些的粮食、钱帛?唉,真是为难。”

郡吏说道:“定陶不可不守,府库空虚是个难题。不如临时征募壮丁、再向小民摊派粮钱,然后一并遣去送给曹公?”

吴资想了想,说道:“也只能如此了!”

乃传下命令,叫郡吏分赴冤句、离狐、句阳、成阳、鄄(juan)城、廪丘等定陶北部的各县,监督各县的令长征召民丁、强取钱粮;定陶虽是郡治,吴资所住之所,济阴郡的首善之区,也不能得免,亦有郡吏到定陶县寺,传达吴资的指令。

定陶县令看罢檄文,请郡吏在堂中稍坐,自回到后宅。

这位定陶县令是冀州人,他的老妻与两个儿子,皆跟着他客居在此。

后宅中,见到妻、子,这位定陶县令吩咐说道:“打点行装,咱们归乡去者。”

他的老妻闻言,纳闷说道:“好端端的,你任期又还没到,干嘛回乡?”

这位定陶县令说道:“什么好端端的?你是没有出过门吧?你出门去看看,哀鸿遍野,饿殍满沟,百姓已是民不聊生,我方接檄文,州府、郡府却仍催粮不止、强征民丁,桀纣之治,无非如是!

“先时,刘兖州讨黄巾,黄巾贼造反叛乱,屠杀英俊,所过处,郡县残破,罪不容赦,那自是必须要讨的,我拼了老命,也要把刘兖州要求的民夫、粮秣之数给他凑齐了。

“可现在是什么情况?荀镇东好不容易讨定了兖北的黄巾,曹孟德又要和荀镇东打仗?打就打吧,打的赢、打不赢,都是他们的事,百姓哪里得罪他们了?又要我向县中百姓强征粮钱、强征民丁。我六十多岁了,还想积些阴德给儿子们,这种事情,我干不来,我也不干了!”

说到这里,他望向室外院中的角落。

这位定陶县令是个雅士,素好青竹之秀,上任定陶县以后,便在后宅种了一丛竹子。此时看去,那竹丛郁郁葱葱,挺美可爱。比於今之乱世,当真是浊流中的一丝清流。

他喟叹说道:“天何以复生商汤?还海内朗朗乾坤?”嘱咐两个儿子,“我老了,或许看不到那一天了。等那一天到来,汝二人家祭之时,无忘告於乃翁。”催促老妻,“快些收拾!你我归家以后,我就杜门隐居,朝赏青竹於庭,夜读经书灯下。大门一关,管它天昏地暗。”

济阴郡府的那个郡吏在堂上等了半天,不见定陶县令出来,等得着急了,出到堂外,招呼几个县吏近前,询问说道:“你们的县令呢?”

那几个县吏茫然不知。

那郡吏说道:“去找找。府君的檄令须得抓紧办理,不可耽搁!”

不多时,那几个县吏慌里慌张地跑了回来,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一个喘着气说道:“不好了!县令挂印而走了!”

“什么?”

“我等在县寺中,遍寻县令不得,便到后宅探问。谁知到了后宅,宅中空无一人,唯有本县的印绶挂在宅院一角的青竹之上。”

那郡吏惊愕之下,下意识地重复这县吏的话,说道:“唯有印绶挂在青竹上?”

“是啊。”

“这……、这……”那郡吏勃然大怒,说道,“真是岂有此理!”拂袖而出。

坐上牛车,赶回郡府,把此事禀与吴资。

吴资听后,也是诧异,半晌,遗憾地说道:“本郡诸县,吾独与定陶令意趣相投,常服其清雅。令却不告而辞,空留我一人在郡。自兹以后,吾在济阴,没有朋友了啊!”令道,“定陶令既走,征募壮丁、征收抢粮的事情,就给县丞去办罢。”

那郡吏应命而去。

却是吴资自诩与那定陶令意趣相投,定陶令却不见得会认同他与为友。

……

济水南岸,孙策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定陶城中兵马不出。

孙策与从他来扰济阴的黄盖、孔德、孙河等人计议。

一人说道:“吴资胆小如鼠,不可与我部战斗;而我部兵少,也不好从定陶县的南边强渡济水。以我之见,不若咱们干脆从济水的西段渡河,袭济阴之冤句县。”

众人看去,说话之人是个赳赳的武人,此人名叫袁雄,是孙策帐下的别部司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