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0oxs.com

第1306章 退而求其次(1 / 2)

加入书签

许仪的生死,对于司马师来说,自然是无足轻重的,许禇是朝廷的功臣不假,但他不过是曹操的手下,并不是司马家的下属,司马师自然无需去体恤于他。

至于乡侯的爵位,那在朝中一抓便是一大把,并没有什么稀罕的,死上一个两个,反而能减轻一下朝廷的负担,反正许仪是因罪被杀的,那么他死之后,爵位也就自然给削夺了,不能再继承给他的子孙了。

反倒是司马师对钟会的这种态度极为欣赏,治军就是要铁面无私才行,处处顾及人情脸面,那军法的威严何在?钟会治军严谨,军队纪律才严明,只有军纪严明的军队,才有更强的战斗力。

高邑的这场战斗,虽然司马军伤亡了三千人,但这并不足以动摇司马师的信心,区区三千人,和十几万大军比起来,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损失些皮毛,还达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司马师当然是浑不在意了。

这次的失败责任,毫无疑问是许仪来承担的,他罔顾军令,冒然追击,最终导致了这次战斗的失败,所以说他被斩杀,也是罪有应得的。

经过此次战斗,其他的将领必将会汲取教训,不再轻兵冒进,这自然也就不再轻易地中并州军的计了。

钟会在此次战斗中,处置是极为恰当的,如果不是他的及时救援,前部的人马很可能就会全军覆灭,也就是说钟会至少挽救了七千人的性命,而且钟会在完成救援之后,极为冷静,并没有对撤退之中并州军进行盲目的追击,避免了遭遇再次被伏击的危险。

司马师需要的,就是像钟会这样既能雷厉风行果决刚毅,又谨小慎微虑事周详的领军主将,所以司马师没有对钟会进行任何的责罚,而是叮嘱他小心从事,按照既定的方向前进。

有司马师的支持,钟会的信心更为充实了,他下令在高邑宿营休整一日,召集诸将议事,再一次地严明军纪,要求诸将必须要做到令行禁止,不管何人,只要违反军令,许仪就是例子,绝不姑息。

钟会还特别的强调,以后也绝不容许出现为罪将求请之事,钟会要处斩许仪,一大堆人都围在那儿给许仪求情,成何体统?钟会身为主将,言出法随,如此多的人来挑战他的权威,让钟会很是不爽。

不是说钟会和许仪有仇,非得置许仪于死地不成,如果钟会和许仪往有就有怨隙的话,那么先锋的职位肯定是轮不到许仪的,钟会这个人例来是睚眦必报,谁和他有仇,那绝对是逮着机会就把对方往死里整。

钟会出身名门,仕途上更是一帆风顺,书法造诣极高,《世语新语》中曾记载过这样的故事:当初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后来做了高官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理都不理,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炉火熊熊,嵇康手起锤落,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终是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决定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了,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这次造访觉得丢了面子,深深怀恨在心。

后来因为吕安之案,嵇康也牵涉其中,钟会便在司马昭的面前进献谗言,让本来就对嵇康很是不满的司马昭下令处死了嵇康和吕安。当然,这是后话,不过也佐证了钟会睚眦必报的小人之径。

如今钟会执意要杀许仪,也不过是因为钟会急欲在军中立威,他虽然担任了两年多的河北都督,但却从未在中军体系之中任职,此次以征北将军的身份领衔先锋军,还是有很多人不服气的,认为钟会没有那个资格。

想要在军中立威,最好的方法就是斩敌立功,但斩敌立功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尤其是面对实力非常强大的并州军,想要立功谈何容易。

那么钟会只能是退而求其次,选择杀人来立威,杀什么人呢,自然那些违反军令的人,只有做到令行禁止,言出法随,那样才能震慑部下,让众人害怕。

其实整件事只能算是许仪倒楣,钟会急欲需要杀人立威,而他却好死不活的撞到了枪口上,违反军令再加上吃了败仗,二罪归一,许仪的脑袋注定是保不住的。

处斩了许仪,钟会的目的显然是达到了,整个军队面貌都肃然为之改变,那些原本还有些散漫的将领一个个变得紧张起来,对待钟会的态度也恭敬了许多。

杀一而儆百,钟会满意这件事带来的效果,许仪只不过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舍掉也没有什么可心疼的之外,许仪之死,能给钟会带来足够的威望,他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接下来,钟会任命胡烈为前军统领,并从后军之中抽调三千人补充了前军的所缺,让前军的编制仍为一万人。

胡烈是胡遵之子,胡奋的弟弟,当年胡遵兵败并州,被并州军所生擒,迫不得已,投降了曹亮,不过胡奋和胡烈等兄弟六人并未受到牵连,而是继续得到了司马氏的重用,尤其是胡奋,担任了镇南将军,为了司马师的军中大员朝中新贵,权力灸手可热。

而此次胡烈也是以护军将军的身份随同司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