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0oxs.com

第184节(1 / 3)

加入书签

所以,拿着明代史料辩经,实在是。。。

反正我引用的史料,只能说确实有这个史料,但是肥鸟用这些,都是为了服务的,说白了,就是家言,就是为了剧情服务的,真实性如何,大家可以自己辨析。

所以以后如果写到大的历史事件,我会贴出史料出处,大家可以自己去看,自己选择相信的观点。

这点我空口白说大家可能不能理解,我就说一个文中提到的事情吧——蓟镇兵变。

简单说下,就是南北兵不和,蓟镇总兵王保屠杀了戚家军。

这个事件,我在书中引用了,为了说明大明的腐败。

但是吧,这个事情,其实有很大的辨析空间的。

首先是屠杀人数,按照朝鲜的史书《两朝平壤录》,王保杀了“千三百人”。

《明史,王保传》,记载是“数百人”。

而几部明人笔记的人数是“四五千人”,这几乎是当时南兵在北方作战的全部人数了。

而王保自己写给朝廷的塘报,以及后来写给友人的书信上写的是“一百三十人”。

大家看一下就知道其中的问题了,如果是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那就是王保将戚家军杀光了。

如果按照最低人数说,一百三十人,那就是部分南兵哗变,而且王保是向朝廷上书,首恶都送到刑部审问后才杀的,部分士兵哗变的可能性也很高。

所以请读者判断,这是戚家军部分军营哗变呢?还是王保私心作祟不想给军饷,屠杀了所有戚家军呢?

其实你问我,我个人认为,朝廷的赏钱又不是王保出,而且仗已经打完了。

我们不从其他地方分析,就单单从责任上说,王保这個时候为了节约钱杀士兵的说法,其实并不怎么站得住脚,甚至可以说这个理由非常的奇怪。

你一个部门经理,带领手下团建回来,因为团建费用报销数额大,你做主把手下员工都开除了。

这事情大家觉得合理吗?其实也不太合理。

但是我这本书要造反,所以我说了一个明史上普遍的说法,其实我也没错吧?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大家彻底陷入历史虚无主义,而是说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当事人都讨论不清楚,现代人拿出来辩经,真的没啥意思。

而这个事件给后人的收获是什么呢?那就是任何一次政治事件,人数的区别会有本质的不同,断章取义的攻击力是相当大的。

如有和大家认知的历史文献冲突,懂的人就笑一笑吧,放过我吧,求饶!

肥鸟还是感谢大家一直追书,我也会用更严谨的态度继续写作,减少说教的文字,增加更有趣的剧情,感谢大家。

愚智对答

拜访苏泽的,是一个身穿儒士服的中年人,林清材也是见他气度不凡,所以才立刻向苏泽通告的。

气度这个东西,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要,作用就和苏泽的魅力属性差不多,气度好的人更容易引人注意,更容易被人重视。

自从《拍案惊奇》爆火以来,也经常有人来编辑部求见苏泽。

苏泽也都会抽出时间和他们见面,因为他深知名声的重要性。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想要造反自然就要有号召力,古往今来能够起事的,都是当地有名的人。

一天见一见这些拜访者,和他们交谈两句,花费的时间不多,却能维持苏泽一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

苏泽虽然风尘仆仆的赶回来县城,还是和这个拜访的中年人见了面。

“苏先生。”

对方拱手为礼,苏泽连忙说道:“长者叫,不敢当,若是不弃叫我表字汝霖就行了。”

汪道昆对苏泽更满意了,苏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名声而骄傲,这才是读书人的样子!

作为一省督学,汪道昆自然见过不少狂妄的士子,而真正有才学的苏泽这么低调,确实让他很高兴。

“在下姓王,字伯玉,经商至此,路上拜读了汝霖的文章,所以才来叨扰拜会的。”

汪道昆又说道:“我们平辈论交,如何?”

苏泽看对方也就是三十出头的样子,只是一板一眼显得有些老成,于是也说道:“伯玉兄。”

“汝霖兄,我家是南直隶徽州府的,家中也有印书的产业,想向您购买《牡丹亭》全册,带回去印制。”

汪道昆这个确实没说谎话,他出自于徽州府歙县望族,徽州府的大家族从会经商,他家也确实有印书坊。

原来是买书的啊。

自从牡丹亭火了之后,确实有外地商人出价购买全套的戏文,苏泽都是照单全收,要价五百两银子,一笔将《牡丹亭》卖断。

原因很简单,这年头又没有版权法,外地的商人真的要印,苏泽还能跑出南平和他们打官司吗?

大明朝的版权意识相当淡薄,真的遇到抄袭一点办法都没有,别说苏泽这个普通秀才,就是当朝阁老的文集都会被盗版印刷,阁老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