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0oxs.com

第二篇职场失意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吗(6 / 6)

加入书签

国家的战略决策,小到个人的日常小事,都该对可行性和机会成本这两点进行评估。

如今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众多的选择,都面临着很多的机会。是求学深造,还是工作挣钱?是出国发展,还是留在国内?是做销售、做业务,还是搞技术、搞研发?是坚守阵地,还是跳槽转行?是打工还是创业?是去政府部门、去企业还是去学术机构?是去北京、去上海还是去深圳?是去大公司做凤尾还是去小公司做鸡头?这样的选择数不胜数。

既然已经是摆在面前的选择,好像每条路的可行性都不是什么问题,不然也就不必发愁如何选择了,所以当各种选择都是现实的而没有哪一条

是痴人说梦的时候,决策的重点就是对机会成本的分析了。

在我们每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源之中,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因为时间是不可再造和无法挽回的,用这段时间做某件事情就肯定无法同时做另一件事情,当决策失误时就无可救药,不像当选择一笔钱是用于投资房产还是投资股市,即使决策失误所损失的金钱也是可以再挣回来的。所以在考虑机会成本的时候,就应该着重考虑时间因素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如果一个事情需要你投入的资源中最主要的就是时间,对这个事情的决策就必须慎之又慎。

正是基于这个道理,青年人就比中年人在做很多事情上的机会成本要低,因为青年人相对于中年人而言,时间资源还充裕一些。同样,当前收入低的人比当前收入高的人做大多数事情的机会成本要低,也是因为他们在同等单位时间内的收入差距所致。而大致的规律是随着工作年头资历的增加,收入一般也会提高,所以把上述两条综合起来,可以发现青年人在机会成本上是有优势的,因为他们的机会成本低廉。

这也就不奇怪,一个刚工作没两年的人可能轻易地下决心去念ba,而一个工作十年,事业有成的人要想下决心去念一年书就要困难得多。同样自然的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可以轻松地下决心白手起家开始创业,而一个资深的职业经理人就很难横下心来单起炉灶。

这里就揭示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辩证关系:一个人做某件事的可行性和机会成本往往是成正比的。可行性高,说明这个人的资源和能力等等都比较丰富,他既然能做成这件事,他做成其他事的可能性也很高,而这些丰富的资源和能力就可以在其他事情上产生很大的收益,所以他的机会成本就很高。

很多矛盾和尴尬的现象就源于可行性和机会成本之间的正比关系。没有任何资历的年轻人想到名校读顶级ba课程的可行性不大,就只好先努力工作,增长自己的经验和资历,攒够ba的高额学费,而当他已经“够格”去念那个ba的时候,他的机会成本可能也已经高到他无法下决心去实现他当年的夙愿了。没有任何金钱、人脉和经验资本的年轻人想成功创业的可行性较低,就只好先去打工,积累各种有形、无形的财富以期时机成熟再来创业,而当万事俱备,一切变为可行的时候,他的机会成本也已经很高,他恐怕很难割舍既得利益,也不愿去冒险了。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这里的钱和时间,正好分别象征了可行性和机会成本,年轻时什么都想做却又都做不了,后来有了钱,但时间因素导致的机会成本也已经很高使其下不了决心了。

事情就是如此,条件也是负担。所以有很多事情是应该趁早做的,因为可行性是可以争取的,条件是可以创造的。正如洪钧,如果他再年轻几年,转行从头做起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如今他的机会成本已经很高了,他的时间已经很少,而他在软件行业的资本已经很多,所以他的能力和优势反而把他束缚在眼前的圈子里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