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0oxs.com

第64节(2 / 4)

加入书签

岭南。”

风沙太大,说话都要用吼的。声音还是断断续续的被风吹走。

胡监军听到这话,让人停下马车。马上的人也带着骑兵队过来了。

吴隆昌将马勒停,翻身下马行了下官礼仪,方才从怀里掏出皇帝给的圣旨,和王定武的信。

“这是陛下的旨意,还有将军给您的信。”

胡监军又抹了一把脸上的风沙,冒着寒风接过他的信,进到车厢里只露出一点点缝隙,才能看得清上面写了什么。

官印是真的,信也是好友的笔迹。

只是岭南和西北相隔几千里,如何想到又如何能将这些百姓送到岭南去呢?这不是几个、几十个、而是上万、十几万人啊。

“王将军可有和你说如何安置这些人?”胡监军问道。

他在西北为官十年,哪怕不是直接管理西北的事物,也和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知道河西四郡割让给匈奴,胡监军也是愁得一夜未睡。

如今西北要交接,如果不在夏季前将百姓都迁走,便会留在哪里成为匈奴得奴隶。可是,离开了自己的故土,他们又能到哪里去呢?

胡监军不知道,只能带着人往内迁,哪个府要人就放一部分到那里,或者是有人来买卖,愿意自买自身的,这他便管不到了。

这些都是大齐的子民,也曾和将士们一起保家卫国,胡监军是真的不希望他们落得如此下场。现在岭南来了书信,还有皇帝的圣旨。他心中也升起了一些希望,希望这个一直守护西北的将军,能再给西北的百姓带来一次生机。

“岭南是郡主的封地,岭南地多人少正是缺少人手的时候,西北的百姓过去了,便寻找宜居的村落给他们居住,分田地和山头耕种。岭南一年四季长青,水稻两熟,冬季也可以找山上寻找食物、栽种豆蔬。如果大家的动作快一点,能够在明年前到达岭南,就能赶上明年的春耕,到时候开荒种水稻,只要半年的时间就能在岭南站稳脚跟。”吴隆昌细细说。

他不怕别人不知道,就怕大家不知道,没有人愿意跟着去岭南那么远的地方。

他还道:“只要愿意跟我们去岭南的,路上的粮食到了岭南后半年的粮食,都有郡主出。”

“砰,”的一声,胡监军震惊得从车里钻了出来,扯着快被吹掉的狼皮帽子问:“吴副将说的话可是当真?我这里只是其中一批百姓,共有三万人,王将军如何能供养得起这些一年的花销?后面还有三批近十万人,这十三万人的吃喝可不是小事情。”

“只是不让大家饿死还是可以的,但想要吃饱吃好,还是要等到了地方大家自己干活。”吴隆昌想起岭南这三年的变化,眼神中充满了自豪和肯定:“现在我们岭南的粮食可亩产五百斤,一年收获两季,相当于一亩可产近千斤粮食,怎么会养不起呢?”

更何况这只是精粮水稻,还不包括哪些豆蔬,加上这些养活那么多人有压力,但也可以。

听到亩产千斤,胡监军顿时愣住了。

西北的地多,一眼望去就是平原,尤其是河四郡,耕种上可以和中原最肥沃的土地比肩,但最好的产量也只是一亩三百斤左右。岭南竟然能够到达亩产千斤?这真是不敢相信。

“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到了太原就得你们把人接过去了,陛下命我在今年春季前把西北的百姓安置好,我若是跟去岭南,怕是后面的人就要沦为敌国奴隶了。且你们的人还得在夏季前到太原,将剩下的人也接走。”胡监军思索了一番道。

既然皇帝下令,又有人给西北百姓谋了一个好出路,他便没有阻拦的道理。

事情已经交代清楚,吴隆昌便道:“大人放心,下官只是第一批过来的,就是怕和您错过了。后续接人的队伍已经到了京都,等您返回西北将下一批人来,我们就能在太原接应了。”

胡监军点头,招手叫来旁边的小兵,让他去传话。

下面的百姓不知道谁带着他们走,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只知道他们的家没了,现在换了牵头的人也没有察觉,只是麻木的跟着前面走。

吴隆昌是王定武的亲兵,从小就跟在他身边,在西北度过了他最年少的时候,他的这一身本事也是西北军中学到的。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就是西北的一位士兵替他挡了一刀,才保住他的这条小命。也记得自己在闲暇的时候出门打牙祭,遇到西北的百姓,他们扛着锄头笑呵呵的告诉他,哪里的野物最多,也记得他同袍的妹妹,每次在他们休息的时候都来送自己编的草鞋给他们。

西北,这片土地,这里的人给他太多东西了。记忆里的欢声笑语还犹在眼前,然而转眼却已经是另一番场景。

看着面容枯瘦的西北人民,吴隆昌企图从他们脸上找出一丝熟悉,却只看到了麻木和绝望。

“各位父老乡亲,”吴隆昌忍住眼里的酸涩,打着马便走便高声道:“我是王将军的副将,奉陛下的旨意来接你们去岭南了。”

“王将军在岭南给大家准备好了粮食,田地。只要大家走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