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0oxs.com

第232节(2 / 3)

加入书签

朱允炆满意点了点头,在回程路上,对随行官员道:“新式炉子朕看不错,即无呛人的煤烟气,也可保暖于室内,若户部有力,可为六部衙署添置新式炉子,也免百官冬日办公凄惶。若户部不愿出资,就作罢吧。”

黄子澄郁闷地瞪着眼,皇上太不厚道了,这不是把户部放在架子上烤吗?

户部要是答应,岂不是开了口子,那一个个官员申请钱粮的时候,人家岂不是有了借口,说什么,都能为六部添置炉子,缘何没钱如何如何……

若是不答应,那完了,户部肯定没好日子过,估计户部的煤炭都会被人打劫了去,认为自己冷是户部的锅。

皇上也是,你下个旨意,户部照办便是,这交给户部自己决定就有点害人了……

黄子澄还没来得及想好怎么应对,朱允炆便笑着大踏步走了,只留下一群人盯着黄子澄。

朱允炆没有理会黄子澄如何处置,这个家伙最近成了“反派”,站在自己对面摇旗呐喊,积极的很,给他制造一点麻烦也无妨。

回到坤宁宫,便是暖如春日。

脱下外衣,朱允炆一身轻松地对马恩慧说道:“皇后可拟好了请帖?”

马恩慧笑盈盈道:“已发了出去,晚间便会在坤宁宫设宴。”

朱允炆微微点头,道:“不久之后,朝廷会采买一批新式炉子,这后宫妃嫔、宫女、太监那边也购置一批吧,淑妃中毒事件不可再上演。”

马恩慧拿了一份账册,递给朱允炆,道:“后宫购置之事已安排妥当,只是皇上,坤宁宫的钱库已满,再这样下去,可就要转换地方了。”

朱允炆接过账册,翻至最后,看了看,道:“有了这些资金,中央钱庄的筹备也可提上日程了,今日问访发现,银又贱了,一两银子,只得六百余文铜钱。”

马恩慧担忧地说道:“那我们继续收银,岂不是吃了许多亏?”

朱允炆用手指扣着桌子,轻声道:“眼下银贱铜贵,若中央钱庄成立,便会让银、铜兑换回归正轨,到时候皇后手中的一两银子,便凭空升值三四百文,如何会亏?告诉一炉暖春坊,铜钱与银子都要收,宝钞就少收一些吧。”

马恩慧眼神一亮,有些疑惑地说道:“臣妾什么都没做,就凭空赚了?”

朱允炆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两碎银,道:“这其中涉及货币贬值与增值的问题,银贱铜贵,是银贬值,铜增值,若我们升值银,贬值铜,到时候这一两银子,自然便可以兑换更多的铜钱,也可以采买更多货物。十万白银,转眼间便会成为十三四万白银……”

投机货币,在后世是常见的,甚至还有人专门做空某个国家的货币,割割韭菜。

不是大明商人看不到这个商机,而是因为铜在大明实在不多,市场中流动的铜钱总量增长跟不上商业需求的增量,尤其是在新商业之策推行之后,宝钞贬值、银贬值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

朱允炆清楚,货币问题必须得到解决,而解决的条件也越发成熟。

江西,饶州,鄱江西侧。

几座高大的水轮机修建了起来,水流冲击水轮机齿轮,齿轮啮合转动,带动着一根沉重的铁棍升起,至一定高度之后,铁棍顺着圆滚,垂直砸落,叮地一声,铁棍底部凸起的部分,便已砸入底部小小的凹槽内。

铁棍升起之后,匠头吴大胜将浅浅凹槽内的圆形铜币拿了出来,恭谨地交给宁远侯何福,何福拿捏着有些温热的铜币,看着清晰的“洪武通宝”四个字,凝重地问道:“成了?”

吴大胜黝黑的脸上浮现出了笑意,说道:“按大人所给图纸,试验了近五百次,终于成了。”

“可扩大规模?”

何福问道。

吴大胜点头道:“只需加配铁棍,增置水车即可,此法以冲压铸币,较之以往之法大不同,不知是哪位匠人如此奇思妙想?”

“匠人……”

何福看着吴大胜,心里也是疑惑万分,给自己图纸的人可是大明皇帝朱允炆,可皇上怎么会懂得这些玄奥的东西?

吴大胜是铸造铜钱的老匠人,看着冲压制备的装置,眼神中充满了惊叹。

前朝货币铸造,多采取的是型范浇铸工艺。

型范浇铸,一开始是平板范浇筑,即制造两个范具,拼合之后浇铸,这也是古代最早的铸钱工艺。

一开始使用的是泥板,在泥板上雕刻出钱型、浇道,一个泥板雕刻一个或两个钱范,但这种泥板材质并不好用,只能使用一次。

总不能为了一枚钱,一天天玩泥巴去吧?

后来才出现了铜范铸钱,可铜范本身的透气性不足,热应力问题不好解决,没用几次,铜范就变形,不能用了。

一边为了打铜钱,一边耗费铜范,这生意也不划算啊……

于是,智慧的古人改变了平板范浇筑,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叠铸法,而这一门技术自西汉开始,便成为了铸钱工艺的主角……

儿子想夺大汗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