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0oxs.com

第367节(2 / 3)

加入书签

只不过汉代独尊儒术,墨家学问基本上都被打入了杂家之流,上不了台面,所以很多人都没有研究过其中学问。

但是在《墨经》中,不仅有力学、光学、几何学,还有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物理学、数学等等。古人不是没有智慧,而是有无数的智慧,都被人为的毁掉了,忽视掉了。

“如此说来,这铁也是可以浮在水上……”

梁尚才低声喃语。

如果将铁锅比作一种船的话,不也一样可以在水面上,不也可以载物载人?

若是真的制造出铁船,再借助强劲的风帆,面对任何敌人都不需要打啊,直接开船过去撞就行了,什么木船也比不上铁船坚固啊。

而且铁船还有很多好处,它不怕火,一般的弓弩也不会损伤船只,最主要的是,它还不漏水。

如果,真的用铁打造船只……

梁尚才吞咽了下口水,不知道这个疯狂的念头能不能实现,就算真的可行,朝廷也未必可以吃得消吧。

要知道大明铁矿挖出来之后,除了民用,基本上都拿去打兵器、造火炮了,哪里有那么多铁拿出来给造船……

铁的产量跟不上且不说,皇上一手操持,省省肯定能省出来。

但这花费是不是太高了?

江边木头砍下来,运过来就能加工,可这铁矿是需要挖,需要熔炼,需要人工打造……

大战略:清江造船厂

朱允炆也考虑过制造铁船的可行性问题,后世有机器挖矿,有高炉冶炼,有电焊加工,可这是在古代,纯人工时代,真的能制造出铁船吗?

答案是:

能!

任何人都不应该小瞧中国人的智慧与能力,在一穷二白的年代,在算盘的声音里,在金银滩猎猎的寒风中,在日以继夜的钻研中,在罗布泊的惊雷中,明明白白,堂堂正正的证明了一点:

中国人是有智慧,有能力解决一切难题的!

后世人如此,大明的大国工匠们,不应该也是如此吗?

没有机器挖矿,那咱就用人挖,没有高炉冶炼,那就用矮炉,没有电焊,那就用锤子敲,铁壶都能包出来不漏水,船你们包不出来?

在朱允炆看来,铁船制造最大的难题,还不是这些技术性的问题,而是动力问题。

一般铁船还好,没有风的时候划桨也还能跑跑,但如果是大铁船,没有风怎么跑?

宝船有长橹,拼了力气吆喝吆喝也能坚持一段时间,可大铁船自重更重,吃水更深,把长橹挥断了,也未必能提供多少动力啊……

说到底,铁船还是需要配蒸汽机才合适。

看来需要在国子监专门开设一个蒸汽动力学专业,总靠人力也不是个办法……

“皇上,我们输了。”

梁尚才、王二等人低头,一脸愧疚。

朱允炆哈哈大笑起来,摆手道:“输赢并不是结果,明白问题,找准方向才是结果。古人有曹冲称象之典故,想来你们也是熟悉,朕就不再多说。大象在船上,如此沉重尤能支撑,这铁船在水上,为何就不能跑?”

“说到底,是我们没有想过制造铁船罢了,毕竟木材到处有,取材方便,打造起来也方便,而铁料本就少,拿来造船属实有些浪费,加之造船不易,纵有人动过这心思,怕也无法实现。”

梁尚才疑惑地问道:“那皇上让我们制造铁船,是为了?”

朱允炆收敛笑意,严肃地说道:“前人没有做到,我们后人做到了,不是更显得伟大吗?”

“伟大?!”

梁尚才不太明白这个词的内涵,但似乎自己的余生,不再是那么迷茫了,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有了一个更有奔头的目标,那就是:

铁船!

朱允炆粗略地解释道:“其实先人在这方面已经有过研究,墨家还专门论述过。朕简单的说下,这物体在水上是漂浮,还是沉下去,与物体是铁,是石头,是木头本身没有关系,而是与水有关系。”

“这……”

梁尚才等匠人惊讶不已。

浮不浮在水面上,不是看上面的物,难道只是看水?

若这是正确,那锤子、榔头、石头……都能漂在水面上?

看水?

水有什么?

朱允炆解释道:“水中有一种力,名为浮力,也就是向上托举,不让物体下沉的力。而浮力的大小,不是由木头决定的,也不是由这铁锅决定的,而是由木头放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水的密度所决定的……”

“等等,皇上,何为体积,何为密度?”

王二一脑袋浆糊,浑然听不明白。

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就连工部侍郎黄福也都是一脸木然,这都什么跟什么,虽然听清楚了皇上说的每一个字,但怎么组合在一起就听不懂了。

“体积,就是所占空间的大小……密度……这其中还有体积公式,也就是质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