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0oxs.com

第465节(2 / 3)

加入书签

去。

“还是各自写好辞呈,准备致仕吧。我等同僚一场,会给你们送行的。”

铁铉冷着脸,低头默不作声。

卢渊、潘行等人为了自己的官位考虑,纷纷上前请求,并保证今晚上就修改好《武举法》。

铁铉直摇头,表示《武举法》要商量的细节太多,什么时候举办,几年举办一次,也得商议商议,你们不是喜欢讨论吗?这怎么也得讨论个一个多月。还有俸禄问题,讨论不了半年是不会有结果的。

可眼下距离十月武举也就二十来天,怎么都是讨论不完的,与其浪费时间,不如提前走人,也省了吐沫星子乱飞。

可兵部通宵还真的在天亮的时候拿出了全新的《武举法》,不仅按照朱允炆的要求作了整改,还增加了一些具备吸引力的条件,比如入京赶考的举人可以找兵部报销往返路费,若中式,可享受传胪唱名,载誉归家的荣誉。

事关自己的官运,什么压制武勋,什么文臣主宰,什么原则,都靠边站,都要没官帽官服了,你还给我说这些没用的?

不知道留着官位,不怕收拾不了他们吗?

铁铉入宫了,在兵部同僚的注视下,那不算宽大的身影,在这一刻显得如此伟大。

铁尚书,真是个好人哇。

人心就是这样被“吓热”的,铁铉凭借着一本《武举法》的操作,逐渐在兵部树立了威信,真正扎根。

朱允炆看着第二版的《武举法》,连连点头,问道:“早如此不就妥了,非要惹朕发怒,发给内阁与三法司审议,户部核准,皆无异议后,张贴于兵部之外,发告天下吧。”

铁铉连连答应。

朱允炆揉了揉有些酸涩的手腕,对铁铉道:“距离武举已是不远,地方武举人即将陆续抵达京师,务必做好招待与看护,莫要惹出什么事端。”

铁铉保证道:“兵部定会做好接应。”

朱允炆欣慰地点了点头,低下头想要处理文书,铁铉轻声道:“皇上,燕王与宁王回京选的是海路。”

“朕知道,有什么问题吗?”

朱允炆问道。

铁铉犹豫了下,道:“走海路,会经过白水洋!”

朱允炆双眸闪过一道精芒,起身走至桌案前,道:“你的意思是说,燕王与宁王之所以选择海路回京师,不是为了赶时间,而是为了凭吊齐王?”

铁铉行大礼:“臣不敢妄自揣测。”

朱允炆沉思稍许,突然笑了出来,对疑惑的铁铉说道:“诸多藩王入京,可没一个人敢去白水洋的。燕王与宁王还真是胆略惊人,哪怕朕知道了也拿他们无可奈何。罢了,就容他们得逞一次吧。”

人家走的是海路,白水洋又是由北面进入长江口的最短路径,总不能下命令说你们绕个大圈,在东海转转再回来吧。

无论朱允炆喜欢还是不喜欢,白水洋都在那里。有船经过,很正常。

铁铉走了。

朱允炆握着拳头,一脸阴沉。

朱棣与朱权走这一条路,恐怕不是想找找朱榑的骨灰,凭吊一番,而是想要看看这一片战场,至于他们是同情朱榑这个兄弟,还是想要借此宣泄对朱允炆处理朱榑的不满,就不得而知。

无论如何,他们以藩王的身份走这一条路,肯定是有一些盘算与心思的。

去一趟青楼……(二更)

凤阳府,蒙城城外。

刘长阁与杨山纵马疾驰,距离蒙城已不到三十里,日落之前可以入城。前面原本无人的官道上,陡然之间走出一人,站在道路的中央。

吁!

刘长阁与杨山连忙拉住缰绳,马匹嘶鸣,前蹄腾空扑腾。若不是骑术精良,双腿紧夹马身,刘长阁与杨山两人就会被掀飞出去。

“是谁?!”

杨山大怒,抽出了马鞭。

来人抬手摘下帷冒,露出了一张-坚毅的面容,双眸炯炯有神,嘴角微微张着,眉头上挂着三道抬头纹,看着刘长阁咧嘴一笑,爽朗地说道:“一年多不见,兄弟都忘记了吗?刘指挥史。”

“岳四海!”

刘长阁连忙下马,大踏步走向岳四海,猛地握起拳头,直砸过去,岳四海后撤半步,拳头赫然挥出。

砰!

沉闷的声音传出,让杨山心头一颤。

岳四海蹬蹬后退一步,惊讶地看着刘长阁:“看来这些日子里,你可没落下功夫。”

刘长阁哈哈笑了笑,上前捶了下岳四海的胸口,道:“你小子也有进步,离京之前还退了三步。”

“轻点。”

岳四海呲牙咧嘴,刘长阁的力道实在太大,再这样拍下去,心脉都要断了。

“这位是杨山,我们的兄弟。”

刘长阁介绍道。

杨山下马行礼,眼前的家伙可是个厉害人物,安全局的指挥同知。

岳四海打量了下杨山,赞了声“好汉子”,便对刘长阁道:“如此进城太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