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0oxs.com

第三十八章惊梦雁门关(4 / 7)

加入书签

“请道长赐教。”

“隋天子杨广,有意发兵侵占东突厥。”

始毕又惊又不相信:“道长莫不是误听了传言,此事决不可能。我东突厥与隋国交好,年年呈贡,岁岁入朝,隋天子怎会突起杀机?”

“请问可汗,杨广七年前巡幸时,曾明令东突厥马军不可数愈十万,而今贵国骑兵已达四十万之众,意欲何为呢?”

始毕被问中了要害。东突厥自原可汗启民病逝,始毕继位以来,一直在扩充兵马。始毕与启民大不相同,他不甘做隋的附属国,他有强烈的独立意识。特别是近年来,杨广三征高丽,国势明显衰颓,隋国各地反乱频发,局势已近失控。始毕已觉有机可乘,已在积极准备待机而动。当然他不会对李靖吐真言,顿了一下:“当然是为放御。”

李靖一笑:“杨广对此不会熟视无睹,四十万铁骑对任何邻国都是个实实在在的威胁。”

“隋天子未必把此看重,我东突厥怎敢对大隋稍有不恭。”

“可杨广已是急于拔掉你这颗眼中钉了。”李靖深入说下去,“杨广生来好大喜功,不顾天怒人怨,三征高丽,使国势大衰,总算勉强收场。如今他已腾出手来,你东突厥已成为他吞并的首要目标。”

“道长此言有何为凭?”

“贫道不信可汗尚蒙在鼓中,杨广已率五万大军亲赴雁门前线,意在察看地势。快则今秋,慢则明春,就要对贵国大举进攻了。”

“此话当真?”

“相信贵国马探,很快即会报来消息。此时此刻,说不定杨广已经到达雁门。”

始毕默然不语,看得出他心灵深处的巨大压力。

“可汗,依贫道之见,当先发制人,不能坐以待毙。”

“再请道长明示。”

“应趁杨广身边兵微将寡,四十万大军一齐压上,一战可胜。”李靖意在激励,“说不定就可生擒或斩杀杨广,东突厥从此无忧矣。”

“这岂不要惹怒大隋,倘倾举国之兵全力来攻,我东突厥如何抵御?高丽国何等强盛,都难与大隋抗衡,我真要发兵擒斩杨广,岂不招致亡国之祸?”

“可汗此言差矣,眼下隋国已是今非昔比。三征高丽,国力耗尽,杨玄感之乱,元气大伤。可汗正当抓住时机,据有河北、太原诸地,若顺利,更可一鼓作气进占洛阳,那时,何愁称霸天下。”

“不会招致隋国报复吗?”

李靖耐心陈述:“隋国百官已对杨广离心离德,无人肯真心为他卖命。若能擒斩杨广,便树倒猢狲散,拥兵者将纷纷割据,必呈天下大乱之势,可汗,时机不可错过。”

李靖这番话,其实始毕早在心内盘算几遭了,只是一时还拿不定主意罢了。关于杨广带五万马军北巡,探马也早已报来消息。如今听了李靖这番鼓动,始毕不觉膨起称霸的雄心。他打定了主意,但在李靖面前不露声色:“多谢道长指教,容某与群臣商议后再做决策。”

李靖已知游说见效,由突厥大臣相陪,引至客帐歇息去了。

雁门关,在夏日的骄阳下,高耸着挺拔的英姿。两侧连绵起伏的群山,像凝固的波浪,把雄关挤上浪的峰巅。烽火台、女墙、瓮城,无处不显露出雄浑与粗犷。饱经战火洗礼的痕迹随处可见,折戟、箭簇、残刀,俯拾皆是,无言地述说着当年的血战。杨广伫立在城楼下,遥望北天,默默沉思。

刘安为讨好,有意打断杨广的思索:“万岁此时此刻,似乎大有感慨。”

杨广依旧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朕在想七年前巡游东突厥时,在启民可汗帐,曾作过的一首诗。”

“万岁的诗,文采横溢,奴才还清晰记得。”

杨广顿时面露笑容:“你且背诵与朕听。”

刘安稍加思索,摇头晃脑背来:“呼韩顿桑至,屠耆接踵来,何如汉天子,独上单于台。”

“不错,一字不差。”杨广龙心大悦,“难得你背诵如流。”

刘安趁着杨广高兴,及时加以劝谏:“万岁,而今的东突厥可汗始毕,远非当年的启民可汗了。始毕为人狡诈,继位伊始,即欲脱离我大隋。据悉他已扩充马军达四十万,对其不可掉以轻心哪。”

杨广不觉点头称是:“很对,始毕着实可恶,朕定将除之。”

“万岁英明,始毕既有反心,圣驾不可久留雁门涉险。雄关景色,边塞风光,业已领略,万岁当尽快回銮。”

杨广微然一笑:“你过于小心了,但忠心可嘉,朕不怪你。既到雁门,总要住上一夜。若如你所说,匆匆往返,岂不为始毕耻笑?难道我堂堂大隋天子还怕了东突厥不成。”

杨广一定不走,刘安亦无可奈何。

夜幕悄悄合拢,一轮金黄的圆月,爬过山坳,挂上星空。晚风送来阵阵清凉,烛光把雁门关城楼照得通亮。醇香的老汾酒,野兔、雉鸡、鲜菇、娃娃鱼等山珍美味,令杨广胃口大开。举杯赏月,愈加欢乐开怀。他不由得端详了一下月色中的萧娘娘,见她依然丰姿绰约,便兴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