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0oxs.com

第七八七章 泄密(两章合一)(2 / 3)

加入书签

过来。

方不为很想去华北,但没有一个人同意。

一是他的份量不够,二是他没有理由。

二十九军与西安事变中的十七路军一样,都是冯玉祥的西北军改变而来,根本不受中央政府和委员长待见。

华侨援助的饷款和物资,人家二十九军连根毛都没见过。

而宋喆元登报骂委员长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双方的矛盾很深。

此时再派个有特务性质的特派员,刚到地头,怕是就会被二十九军拿来祭旗。

哪怕是他想去华北侦测日军动向也不行。

马春风没有明说,但谷振龙骂方不为目中无人,当陈公树的华北区是摆设不成?

方不为只能咬着牙,天天巴着脖子,等华北方面的战报。

十一日,由何英青主持召开统帅部会议,后报清委员长批准,对华北事变做出应对。

这一次,国民政府的反应不可谓不快。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统帅部决议,即日起向华北调运战炎储备,粮秣储备等,至少可供二十万人足有三月之久。

同时报请委员长,请求调动部分德械师北上。

除此之外,统帅部还调派第二师补充旅,秘密进驻上海市区,防守机场等战略要求。

这是怕被日军抄了后路。

怕二十九军擅自妥协,统帅部派时任参谋本部总务厅厅长熊斌赴保定,向二十九军做出一系列承诺:要枪有枪,要粮有粮。

这是怕宋喆元成了第二个张少帅。

他一退,华北就会成为第二个东北。

方不为觉的这一招有点神来之笔的意味。

熊斌还没到保定,宋喆元就和日本达成了第一次协议……

当然,称不上割地卖国,不过是延照中央政府的一惯风格,答应了部份日本人的条件,同意日本人派人进入卢沟桥以内的宛平搜查。

其实就连宋喆元也没想到,这是日本人的缓兵之计,刚过了三天,日本人就主动撕毁了这份协议。

宋喆元白白背了一次骂名。

但除了方不为,谁都不知道日本人的真实意图,南京统帅部有点慌了。

二十九军一妥协,日本人就能腾出手来,对上海和南京下手,到时候就会成为腹背受敌的局面。

在七月十四日的统帅部会议上,当既有人提出封锁长江,并派海军驻防吴淞口……

这是要全面开战的架势,谁都做不了主,只能报请委员长定夺。

委员长半信半疑。

到这个时候,他还是不太本信,日军会全面化开战。

直到日本的军舰开到了下关,关东军各师团陆续往华北集结的消息传来……

“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后的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方不为终于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了。

委员长与周先生匆匆见了一面,发表了著名的《庐山抗战声名》,在二十日时,回到了南京。

二十一日,委员长亲自主持了统帅部战略会议,蒋百里呈委员长一文中提出“日必将趁此机会全面开战,我方应对日展开持久战”的大战略方针。

但被委员长当场拒绝不说,还在会上批驳了一顿。

方不为没有资格参加会议,他是从谷振龙的片言只语中听到了一些,察觉到不对,才想法设法的将蒋百里将军提出的战略方针弄到手。

看完之后,方不为惊为天人。

这不就是八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日抗战的总方针么?

“以空间换取时间,相机予以打击,战力预置华东,引乱由东向西,轴向攻防……”

蒋百里还建议:由淞沪开战,并扩大之,引诱日军沿江而上,将决战战场放在上海,集中主力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而后且战且退,各线陆续往后方调动。

前期肯定胜不了,要做好打败仗,甚至是打大败仗的准备。目的是拖长战线,拖死日本人……

熊式辉补充: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移民清物,坚壁清野;避实击虚,昼伏夜动。

是不是很熟悉?

这一主张当时被称为《持久战》,后被收录入蒋百里将军的《国防论》中。

华北失陷后,上海保卫战,南京保卫战均执行的是此战略。

方法是好的,但用到具体人的手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两次会战,均以委员长的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前后命令反复,以及指挥官指挥失当,做战部队将领弃军而逃等等因素,将计划中的且战且退,打成了大面积的溃逃。

会天天都在开,相应的布防也在做,但架不住日本人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