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0oxs.com

第1224章(1 / 2)

加入书签

林小禄到是和大些的表兄弟们去了西厢聊功课事儿。

林小禄今年没有再去上学,这事儿余家已经知道了。

本来徐老爷子不同意,但林余氏解释是要跟着大丫头学医,晚两年再去上学,并不耽搁科举,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但林小禄毕竟是在京城上过学的,让余程学、余程昭、余程扬他们很好奇,有些话题说过了又说,总有说不完的心情。

余程学今年也满十五了,打算明年去试试童生试。

反正院试今年刚过,下一场是在后年了,离乡试却还很遥远,因此,他还有机会一试。

因此,对京城人读书的情况,他也是很渴望多了解一些的。

大家都在外面玩耍,林小福随赵子诚到了堂屋陪外公外婆说话,她没有要去东厢的意思。

赵子富搬去药铺之后,西厢就给了余家兄弟们住,书房也还是留作了书房并没有动,这样读书也能集中一起,还省灯油。

东厢这边仍是余程光和杨燕带孩子住,当初林小福和赵子诚还没离开时,他们就在这边住过,依然只住了一间,剩下的其实仍保留着原样。

这次以为林小福他们回来仍会住过来,也就把屋子收拾出来,并不难办。

还有那座小角院,当初是给杨诚和赵迎春住的,如今他们也搬到药铺去了,就空了出来,余家其他人有时过来,也能住下。

这么座院子在镇上也不算多大,但对于农家人来说,要住一家子人却是十分宽敞方便的。

今年余家兄弟们都搬了过来,为了有更好的读书环境,余程拓也在镇上启蒙了,于是余杏儿也搬过来了,能帮着做些家务。

不想引起尴尬的误会

余家在花果村,就三个舅舅夫妇在,日常要料理果林和田地菜园什么的,家里也还养着猪,都要人照料。

老太太不在家,家里如今也就是大舅娘当家了。

虽然人丁兴旺,但老的健在,也就没有分家,仍是以前的公帐方式,三房人到也没闹出不平来。

老太太细说着镇上和村里的事情,与自家姑娘说得高兴又不时热泪盈眶。

日子过得再好,自家姑娘搬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她一辈子都无法去到的地方,这心里总是有些难受。

姑娘没回时惦着念着,回来了就更是情绪崩溃。

若不是女婿已经不在了、姑娘也是靠着小福丫头他们,她都想挽留姑娘留下来,不要走了。

可是她也清楚,不但自家姑娘、那两个小的也是靠着小福丫头他们的,去京城自然是过好日子。

所以挽留的话她也说不出口,只是一想到这趟回来也不知道多久又得离开,心情就异常沉重了。

一颗心紧紧揪着,酸涩难言,母女俩说着说着,就都抹起了眼泪。

赵子诚与余程光、老爷子一起在另一边说话,气氛就要积极开朗一些了,因为说的也是京城里的繁荣,说得余老爷子都想去京城摆摊了。

好在余程光还没有激动得忘了形,他们能在镇上摆摊,当然前提是自家有一大片果林呀。

去了京城啥也没有,事事要钱,拿什么摆摊?

不过也就是说笑罢了,当不得真。

林小福则和杨燕坐在屋檐下,说着悄悄话儿。

得了林小福的不少礼物,还都是女子最喜欢的礼物,杨燕也没受得理所当然,一直在说感谢的话。

正聊得高兴时,杨燕突然压低了声音试探地询问林小福。

“表妹,春儿明年得及笄了吧,如今你们搬去了京城,可有认得京城里的人?会给她在京城里说亲吗?”

“已经把她说给方郎中了,就是以前咱们镇上那位方郎中,家里住在巷口街对面,门前卖馄饨摊的,后来随我们搬去了京城,宅子我们送给村里卖茶叶了。”

林小福一听就知道杨燕在打听什么,不想引起尴尬的误会,立刻就把这件事直接说了个明白。

以免以后若是说起谁又不成,反而徒增尴尬。

若说方郎中,杨燕不知道是谁,但说起巷口街对面方家,却是知道的。

林小福生了孩子之后,她来看月母子,那个方家郑婶子就在这边照料呢,也就认得了。

再想到方家好像是有兄弟俩,她便有些诧异起来。

“竟然不是说给那个读书郎?”

说起方长宇,她反而更熟悉一些,因为方长宇和杨诚他们兄弟还有余程志都是熟的,自然常听说起。

论年纪,那个读书郎十几岁更配林小春啊。

“这就是缘分啊。”林小福却是一笑,又解释起来。

“当初春儿要跟我学医认药,我自己不也在学呢么,又太忙了,就让她去跟方郎中学,相处久了也就熟悉了,去了京城又继续跟着学,这时间长了他们自己就对上眼儿了。”

所以,是他们两情相悦,旁人也不能阻止啊。

怎么走亲戚吃喜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