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几天冯国璋不顾袁世凯的暗示,一举拿下了汉阳,同时炮击武昌准备彻底攻下武汉三镇。这让冯国璋得到了朝廷封爵的同时也让袁世凯大为恼火,当天就把冯国璋撤职,表面上看是调任禁卫军总统官,但是任何人都可以从这个看似平调的任职中看出老袁的心思来。
当段祺瑞到达湖北后,更是,当天就和段祺瑞的代笔签订了临时停战协定。
就这样,十二月一号那天,打了将近两个月的湖北战事正是宣布进入停战阶段。巧的是,也就是这天,徐绍祯统帅的南方联军攻入南京城内。
南京城内,张勋得知湖北黎元洪和段祺瑞签订了临时停战协定后,气的直骂娘。和南方党人签订临时停战协定他是没什么意见的,虽然他终于朝廷但是也看出来南方局势已经败坏,继续打下去就是两败俱伤。可他恨的是,段祺瑞那家伙签订的临时停战协定里头只限于湖北啊,没有把他南京包括在内。
这让他差点气的吐血之余,南方联军又兵临南京城外,而且已经有小股南方联军攻入了南京城内,眼看着大局溃败就在跟前,他也顾不上对朝廷的忠诚了,开始按照袁世凯当初给他的密令,收拢部队连夜突围,往徐州方向去了。由于南方联军兵力不多,没有在南京形成包围之势所以对张勋的突围也只能干瞪眼,让张勋一路绝尘而去。
次日上午,徐绍祯在南京发布南京光复通电!
这份通电一出,举国哗然!其影响力不亚于当初的武昌起义之通电。如果说最初的武昌起义是个火星,福州起义往里头加了一把油,各省起义添了柴火的话,那么南方联军攻下南京就是代表着轰轰烈烈的幸亥革命已经燃起了熊熊烈火。
前文已经说过,南京的重要性不在于他的军事地位,而在于他的政治意义,六朝国都,南方最重要的政治城市落入南方革命党之手,也就意味着南方已经彻底落入革命党,由此可以在表面上看成是形成了南北对持局面。
当天包括陈敬云在内的南方各省都督向南京方面发去了贺电,远在国外的孙文听到这个消息后,也顾不上‘筹款’了,立即表示要回国领导革命。
北京的载沣听到这个消息后,眼前一黑差点没晕倒,再看看哭哭滴滴并抱着溥仪的隆裕太后,载沣脑海中一片空白,他没说话,脚步踉跄地独自出宫。溥伦等其他一干满清权贵也都是愁眉苦脸,偌大一个养心殿里头除了隆裕的低泣声外就再没有其他声音。
和宫里的愁眉苦脸不一样,袁府内袁世凯和北洋的一群干将重臣齐聚一堂,原本他们聚在这里是为了讨论湖北那边的停战协定,准备规划下一步战略以及后续的和谈事宜,就在他们商谈之际就是收到了南京光复的电文。
看到这份电文后,袁世凯没有失落反而是心中松了一口气,这总算是把局势回到了预料掌控之中。
南京的失守本来就是袁世凯的有意而为,为的就是给清廷尤其是宫里一份恐慌和压力,这样的话将来要退位什么的也能顺利些,总不能让他真的学曹操,用大军把人家孤儿寡母的从宫中赶出去,如果真这样做了这谋朝擅位的骂名就得背上千年,日后人家骂叛徒的时候除了带上曹操这个名字外,还得带上他袁慰亭的名字。
如果是让南边那些人逼得宫里主动退位的话,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刚回北京不久的冯国璋虽然对袁世凯前几天把自己调回来的举动极为不满,但是他毕竟是北洋的一份子,除了考虑到朝廷外还得考虑北洋的整体利益,这也就是当初为什么袁世凯调他回京时他会乖乖回来的原因,既然南北和谈已成定局,他也就放弃了先前的想法。
“南京丢了,南方党人声势大涨难保他们不会沿着津浦线北上,现在徐州那边只有一个标是不是兵力薄弱了些!”冯国璋到底是北洋的高层,除了袁世凯外也就没人能比他说话更有底气了。
“现在山东那边差不多也稳下来了,是不是把第五镇调往徐州。”第三镇的曹锟是袁世凯的心腹爱将,说话也是有底气的。
袁世凯点点头:“徐州不能丢,但是山东也不能乱!张勋的江防军已经从南京突围而出,主力未损,我已命他往徐州方向去。不过为了稳妥起见,这津浦线和京汉线还得重新调整。”
袁世凯是从朝鲜战场和日本人打过的,后来又一手建立北洋军,这除了他个人的威望魄力之外,他本身的军事素养在当时而也是极为老辣的。
他继续道:“原先湖北那边事发急,只能就近从永平秋操中抽调部队,现在既然湖北那边签订了临时停战协定,京汉线初步稳定后各部也该尽快归还建制。”
原先京汉线的第一军是以北洋在永平参加秋操的部队组成,主要是第二镇的第三协,第三镇的第五协,第四镇的第八协,第六镇的第十一协,以及各镇相当一部分的炮兵部队。从建制上来说除了拱卫京畿的第一镇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