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0oxs.com

第292章 大唐在改变(1 / 2)

加入书签

侯君集的驻新罗军叛乱一事对于大唐的影响几乎全无。

是的,就是这么的神奇,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某地叛乱而对其他地区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的先例。

但是在这一次,偏偏就出现了这种现象。

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是朝廷迅速的压下了这件事情,另一个是叛乱的发生地位于新罗,与大唐之间隔着海,也隔着一个高句丽,消息并不容易传过来。

但地理位置什么的只能算是一个因素,除非朝廷不管不问,当做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否则只要朝廷决定平叛,就一定会对大唐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例如说府兵的召集,例如说民夫的召集,而朝廷远征新罗,所动用的人力物力必将会是百万计的数量,而这样一来,就将牵扯到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么大的动静,对大唐会没有影响吗?

当然,有些事情,有些人可能不太清楚,但房玄龄,李道宗,李绩等人身为大唐的高级官员,身为李世民的心腹,对大唐的现状不可能不了解,或者说,没有人能够比他们更了解了。

一旦朝廷决定讨伐侯君集,那么所动用的人员物资,百万人怕是都打不住。

不要小看侯君集只有两万驻军,但是路途遥远啊,朝廷哪怕只派出五万大军来平叛,背后就至少需要五十万的力役来服务,而且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若是走海路负责后勤,对人员的数量要求会低一些,但目前没有足够的船只来保障这些物资的运输。

若是走陆路,五十万力役根本不够用,大军的物资不是你五十万人一次性运出去就够了,而是需要源源不断的物资去补给,要确保大军的物资始终不能处于中断临界值,而考虑到路途因素,基本上就是物资刚运道出发点,就要立即安排人运往前线。

单单只是出发点到前线这段距离,五十万人就未必够用,而且还要动用人员将物资从各地运到这个出发点,这中间索要用到的,五十万人是打不住的。

另外一个最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唐府兵不够用,是的,没有看错。

强大的大唐府兵,目前的数量仅仅只够用于维持各地的驻扎需求,府兵是用来打仗的,同样也是驻扎各地保证朝廷统治的军队。

无论何时,朝廷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府兵抽走,而贞观三年末贞观四年初的灭突厥之战,就征调了大唐北部几乎所有州府的府兵,这些被征调的府也不是全军出击。

而是出去一半,留下一半继续用于驻扎,那么少的这一半人怎么办?

征招临时的作战军,这些是体型体力什么的都还不错,又具备一定战斗力,但家里面很穷,选不上府兵的青壮。

被征调的人朝廷负责装备的发放,然后给你几亩地就算是酬劳了,然后由老府兵在奔赴前线的途中一对一的训练整合,到了战场以后也由这些老府兵带着去打仗就行了。

但是海州军营的出现,彻底的打破了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

首先,侯君集叛乱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朝廷不需要再去大范围的征兵准备讨逆了,海州军由于是全职军队,类似于禁卫的形式,所以他们随时都可以出发。

所以朝廷只是动用了部分力役,将一些物资和装备运送到海州军营就行了,虽然让人看到了一些不寻常的地方,但接下来海州军营却对外宣布的理由是要出海训练。

海州军在海州待了半年的时间,每天各种各样的训练也让本地人早就习惯了,出海训练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想想之后也就觉得正常,所以并没有引起什么恐惧心理。

而且最重要的是,海州军出发以后,由于船只不足的原因,这些船又要用于作战,所以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返回海州运输物资补给。

也就是说,海州军只是在出发前得到了一次补给,而出海后是没有任何补给的。

这种模式同样也很不健康,拥有很大的隐患,但李元景却巧妙的选择了先打耽罗,然后再去北上。

房玄龄本来是有些担忧的,但是看到耽罗国库的存储之后,这心便放了下来。

耽罗国库存储的粮食并不多,对于大唐来说是真的不多,也仅仅只够五万将士吃上半年。

换句话说,耽罗集全国之力,也就够保证这五万大军半年不饿肚子,真是穷的不要不要的。

房玄龄此次跟随大军一同出征,可不是来看热闹的,也不是代表朝廷来鄙视侯君集的,而是要切身解决问题的。

所以在理清了耽罗的具体情况以后,又找人了解了一下新罗与倭国的情况,房玄龄心中基本上就有了数。

于是,房玄龄直接找到了李元景,这个时候李元景与李道宗和李绩刚刚商议完接下来的战事安排,所以房玄龄也乐的一次性说完,免得再说二次。

“战后老夫打算将新罗军一分为三,分别驻扎于新罗,耽罗,以及倭国,而海州军一分为四,除了上述三地以外,其余的接着驻扎海州,另外新罗军的家属也会迁徙到海州和倭国,除此之外,到时候再根据实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